建筑质量问题频发!原因究竟有哪些?(三)
发布时间:2021-01-27   浏览:1314次

  青岛某小区因混凝土问题返工重建、长沙新房出现问题、淄博某地出现“楼歪歪”……近期,大批建筑工程爆发质量问题引发关注。

  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,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。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,建设规模不断扩大,每年投资建设的各类工程项目达十几亿平方米,一旦发生工程质量问题,会直接影响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,因此,建设工程质量必须引起重视。

  那么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到底有哪些?

  事实上,工程设计、操作人员素质、机械设备、混凝土质量等都是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,其中,混凝土质量是影响建筑质量高低的关键。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因素则包括了原材料(水泥、砂石骨料、掺合料、外加剂等)以及混凝土的配合比、养护施工等等,本文将介绍混凝土配合比以及施工养护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。

  混凝土配合比

  混凝土配合比是进行生产的依据,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性能和生产成本,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。根据配比方式的不同,可分为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、特种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特种材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。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,都应依据实际工程的具体要求,从结构形式及施工条件的角度出发,确定混凝土的组成。

 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四要素包括水胶比、浆骨比、砂石比和矿物掺和料用量。

  1水胶比

  对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,按照结构设计和施工给出《混凝土技术要求》中的低强度等级,按保证率95%确定配制强度;以较大水胶比作为初步选水胶比,再依次减小0.05~0.1百分点取3~5个水胶比试配,得出水胶比和强度的直线关系,找出上述配制强度所需要的水胶比,进行再次试配。或按无掺和料的普通混凝土强度-水灰比关系选择一个基准水灰比,掺入粉煤灰后再按等浆骨比调整水胶比。一般,有耐久性要求的中等强度等级混凝土,掺用粉煤灰超过30%时(包括水泥中已含的混合材料),水胶比宜不超过0.44。

  2浆骨比

  在水胶比一定的情况下的用水量或胶凝材料总量,或骨料总体积用量即反映浆骨比。对于泵送混凝土,可按GB/T50746-2008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》对胶凝材料的限定范围,由试配拌和物工作性确定,取尽量小的浆骨比值。水胶比一定时,浆骨比小的,强度会稍低、弹性模量会稍高、体积稳定性好、开裂风险低,反之则相反。

  3砂石比

  通常在配合比中的砂石比,以一定浆骨比(或骨料总量)下的砂率表示。对级配良好的石子,砂率的选择以石子松堆空隙率与砂的松堆空隙率乘积为0.16~0.2为宜。一般,泵送混凝土砂率不宜小于36%,并不宜大于45%。为此应充分重视石子的级配,以不同粒径的两级配或三级配后松堆空隙率不大于42%为宜。石子松堆空隙率越小,砂石比可越小。在水胶比和浆骨比一定的条件下,砂石比的变动主要可影响施工性和变形性质,对硬化后的强度也会有所影响(在一定范围内,砂率小的,强度稍低,弹性模量稍大,开裂敏感性较低,拌和物粘聚性稍差,反之则相反。

  4矿物掺和料掺量

  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应视工程性质、环境和施工条件而选择。对于完全处于地下和水下的工程,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如基础底板、咬合桩或连续浇注的地下连续墙、海水中的桥梁桩基、海底隧道底板或有表面处理的侧墙以及常年处于干燥环境(相对湿度40%以下)的构件等,当没有立即冻融作用时,矿物掺和料可以用到较大掺量(矿物掺和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大掺量粉煤灰为50%,磨细矿渣为75%);一年中环境相对湿度变化较大(冷天处在相对湿度为50%左右、夏季相对湿度70%以上)无化学腐蚀和冻融循环一般环境中,断面小、保护层厚度小、强度等级低的构件(如厚度只有10~15cm)的楼板),当水胶比较大时(如大于0.5),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20%,矿渣掺量不宜大于30%(均包括水泥中已含的混合材料)。

  施工养护

  混凝土养护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直接、有效和经济的方法,温度和湿度是混凝土养护的两大要素。季节变化对温度、湿度等工况因素产生较大影响,也对混凝土养护提出了不同的要求。

  1春秋季混凝土施工养护

  春秋季昼夜温差较大,雨水较少、风速较大、一般均在4~5级;空气干燥湿度小(一般均<30%)。这些将给混凝土带来频繁干缩风干的裂缝,或其他一系列问题。

  1.1加强原材料质量把关

  严格控制砂、石材料含泥量,加大掺合料的检测和使用掺量,因为此季节温度变化较大,混凝土强度增长不正常,应尽量减少掺合料的使用。杜绝使用不合格原材料,外加剂使用要多调整,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大,温度或高或低使得混凝土凝结时间昼夜均不相同。

  1.2配合比控制

  严格控制水灰比,减少掺合料和外加剂掺量。增加水泥和水用量,保证水灰比不变,外加剂掺量降低要防止凝时出现异常,坍落度能保证现场施工性能即可,不可一味要求加大坍落度。

  1.3施工现场控制

  保证混凝土在1~1.5小时内即时用完,防止坍落度因等待时间过长而损失变化,影响混凝土质量。凡进入施工现场的混凝土,严禁私自向搅拌车泵中加水,更要杜绝在浇筑面上边加水边施工的行为发生。

 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要即时抹平,并在初凝前分别进行不少于2次的收光,收光完成后立即在表面覆盖薄膜、草袋等,必要时要洒养护剂。在用磨光机进行楼面收光时,要在初凝前后进行,终凝后禁用此机械,否则因混凝土强度较小,易出现震动引起的微裂,此裂缝不易愈合。

  对梁板(楼面)混凝土浇筑完毕后,切忌上力过早,吊装材料要轻放及分散堆放,拆模不宜过早,在拆下层墙板、柱侧模时亦要注意,不能产生大的震动,否则会影响楼面产生破坏性裂缝。

  2.夏季混凝土施工养护

  夏季是一年中持续高温、阴晴变化较为复杂的一个季节。在炎热的夏季水的蒸发量大,新浇混凝土出现干燥快(表面)、凝结速度快、假凝、凝时长、强度降低等现象,并会带来裂缝现象,从而影响混凝土质量。

  2.1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的要点

  2.1.1水泥温度。不能用刚出磨的水泥,控制入库水泥不能随即使用(入库水泥温度较高能达90~100℃),需检测水泥温度和使用时温度,可针对性地进行外加剂掺量的调整。

  2.1.2搅拌用水温度。以降低搅拌拌合物的温度为主,一般采用地下水较多,必要时可加冰块控制拌合物温度。

  2.1.3其他骨料温度。可采用水喷淋等降温方式,改善骨料入机温度,从而改变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。

  2.2降低混凝土的水化速度(外加剂使用)

  夏季由于气温较高水泥水化速度较快,混凝土的凝时较短,不利于混凝土的后期收光抹面,为了延缓水化速度,可适当提高外加剂(缓凝剂)用量以缓减水泥水化热,减少坍落度损失,以达到现场施工要求。

  2.3雨天施工控制

  夏季雨水较多,有时在施工时会遇到雷阵雨、暴雨等天气,若控制不好,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外观。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,尽量避开雨中施工,在施工过程中突遇可采取覆盖、留施工缝等措施,避免雨水直接冲刷新浇混凝土。

  2.4其他措施

  避开高温时施工,可选择在夜间浇筑,此时混凝土受风和温度的影响较小,且可在接近日出时终凝,白天高温干燥开裂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。

  3冬季混凝土施工养护

  3.1气温0℃左右:调整配合比方法

  3.1.1选择适当品种的水泥是提高混凝土抗冻的重要手段。试验结果表明,应使用早强硅酸盐水泥。该水泥水化热较大,且在早期放出强度较高,一般3天抗压强度大约相当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的7天强度,效果较明显。

  3.1.2尽量降低水灰比,稍增水泥用量,从而增加水化热量,缩短达到龄期强度的时间。

  3.1.3掺用引气剂。在保持混凝土配合比不变的情况下,加入引气剂后生成的气泡,相应增加了水泥浆的体积,提高拌合物的流动性,改善其粘聚性及保水性,缓冲混凝土内水结冰所产生的水压力,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。

  3.1.4掺加早强外加剂,缩短混凝土的凝结时间,提高早期强度。应用较普通的有硫酸钠(掺用水泥用量的2%)和MSF符合早强试水剂(掺水泥用量的5%)。

  3.1.5选择颗粒硬度和缝隙少的集料,使其热膨胀系数和周围砂浆膨胀系数相同。

  3.2气温-10℃左右:蓄热法、抗冻剂

  主要用于结构比较厚大的工程,对原材料(水、砂、石)进行加热,使混凝土在搅拌、运输和浇灌以后,还储备相当的热量,以使水泥水化放热较快,并加强对混凝土的保温,以保证在温度降到0℃以前使新浇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冻能力。此法工艺简单,施工费用不多,但要注意内部保温,避免角部与外露表面受冻,且要延长养护临期。

  抗冻外加剂是指在-10℃以上的气温中,对混凝土拌合物掺加一种降低水的冰点的化学剂,使混凝土在负温下仍处于液相状态,水化作用能继续进行,从而使混凝土强度继续增长。

  3.3气温-10℃以下:外部加热法

  适用于构件并不厚大的工程。通过加热混凝土构件周围的空气,将热量传给混凝土,或直接对混凝土加热,使混凝土处于正温条件下正常硬化。例如火炉加热、蒸汽加热、电加热、红外线加热等。

  3.4低于-15℃:应采用加温和其他材料(如岩棉、苯板等)进行保温,其保温层厚度,材质应根据计算确定。
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,仅供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我站观点。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